试论“科学主义”的片面及其对人文社会学科的
一、关于“科学”与“科学主义”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基本的形态,一是希腊科学,二是近代科学。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它相继出现在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应用中。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相关的产业革命,于是,以物理学为首的自然科学成为了工业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什么是“科学主义”?李泽厚说,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在救亡运动中,科学作为“夷之长技”被引进,被尊崇。在启蒙运动中,科学则进一步上升为替代性的意识形态。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只是“技不如人”,而是包括政治制度、人民素质、思想传统的全方位的落后。不破不立。学习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必然挑战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盘破产之后,留下一个巨大的价值真空,客观上要求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作为替代。胡适说过,西洋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个特色是科学,我们信仰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所以,吴国盛说,作为一种强大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1]
在西方的语境中“科学主义”是什么呢?按照《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以下简称为《辞典》)的解释,科学主义“指一种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方法的观点。每一件事都应当用科学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哲学,艺术,历史,宗教,道德和社会科学,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作为知识的来源而被排除在外。科学主义否认这些领域具有独特的方法论,并且在许多形式中拒斥美学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的存在。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一个自主的人文知识领域,科学方法论不适用于这领域的哲学家,反对科学主义,并经常贬义地使用这一术语”。[2]
在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反对科学主义,并贬义地使用“科学主义”。在中国的情况如何呢?我们以为,这里的“科学主义”依然是一个“褒义词”。因为,“物理学羡慕症”,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数量化与公式化的追求,依然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矢志不渝的追求。本文的目的正是要警醒中国的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认识科学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局限性,确立一种信息科学的实验模式,遵循信息科学的逻辑化和程序化的方法,建立符合信息科学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二、科学主义在研究“自然界”时基本正确,但存在片面性
1.全部自然科学学科支持科学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正确的
的确,按照还原论的观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能够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人类的与非人类的,可以最终“还原”为偶然的“原子的排列”;它们在某一个时候将灭绝或消失在另一种原子的排列中;无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全部自然物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只是“原子排列”吗?在还原为“原子排列”的时候,如果丢掉了化学、生物、人类世界中的根本特征与性质,那么就证明科学主义世界观在观察自然界时是片面的。
2.世界上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分子排列、细胞排列、生物排列等
在初级的层次上,事物中元素的原子排列构成其内部结构,该特定的内部结构可能涌现出系统的不同特征与性质;该系统在与其他外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特定的功能,进而在较高级别的新的系统中发挥作用。这时候,原来级别上的元素的原子排列与结构就被“封装”(隐藏)起来,它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是通过它的“接口”(界面)来实现的。就这样,偶然的原子排列,被一个又一个级别的“封装”,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级别的“接口”。根据进化的系统论,由于这种“偶然排列”的演变与进化,世界事物呈现出等级,分别构成不同的(子)“世界”。在“自然物”的初级的形式“原子排列”之上,还有“分子排列”“生物大分子排列”“细胞排列”“器官排列”“生物排列”等。如果科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原子排列的层次上,当然可以做某些事情,但是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情没有办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