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要做好科学消毒
随着我国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单个猪场的存栏量日益增高,饲养密度不断加大,虽然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生产效益,但同时也增加了疫病发生风险。控制疫病发生的最重要措施是消毒,科学的消毒方法能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保持最低,降低疫情扩散概率[1]。
1 车辆消毒
车辆是很多病原进行地区性传播的载体,尤其是经常运输活猪、死猪尸体及粪便的车辆,车体内病原种类非常多,如果不经严格消毒就进入下一个猪场,很容易将病原带入,从而引发本病。车辆消毒的重点部位是车体内和车轮,消毒剂应选择耐有机物、耐日晒、不易挥发、杀菌力强、杀菌谱广的消毒剂,建议门口消毒池内放入2%浓度的火碱,车体喷雾采用0.5%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消毒剂要保持时效性,最好定期更换[2]。车辆消毒前需先将车体卫生进行清理,可用高压水枪喷淋,将轮胎、车体内部的粪污、垃圾等进行冲洗,之后再喷消毒液,这样可减小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确保消毒效果。
2 人员消毒
人员消毒包括内部人员消毒和外来人员消毒。内部人员由于长期驻场,消毒可按照一般消毒流程执行即可,但如果内部人员因各种原因离场,回到场内后也应按照外来人员消毒程序消毒。外来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外来人员,主要指非同行人员及来自非疫区的人,进场前要在门口消毒间进行不低于60s 的雾化消毒,之后更换专用的衣物和胶鞋再允许进场。还有一种是特殊外来人员,这些人员或来自疫区,或为同行人员,或是经常出入养殖场的兽药、疫苗、设备等厂家的业务员,这些人身上携带病原的概率非常大,最好不要进入生产区,如必须进入也要在行政区隔离,彻底洗澡、更衣,确保安全后再进入。设备维修人员经常出入不同栋舍,一定要注意进入另一个猪舍时需重新在消毒室洗澡、消毒、更衣。
3 猪舍日常消毒
坚持每天打扫猪舍,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舍内可用0.2%的过氧乙酸溶液或0.5%次氯酸钠等消毒液喷洒,每月进行3~4次,发生疫情时要酌情增加消毒频率。产房消毒要比一般猪舍更为严格,根据猪舍污染情况采取针对性消毒措施,消毒后最好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如果消毒效果不好可重新筛选有效的消毒剂。母猪进入产房前需进行体表消毒,消毒剂可选择0.1%温高锰酸钾水,为了减少产后感染,应重点清洗乳房、外阴等部位。除此之外,建议日常采用带猪消毒的方式将环境中的病原杀灭,带猪消毒常用的消毒液有1:500 稀释的84 溶液、0.1%浓度的苯扎溴铵或0.2%过硫酸氢钾溶液等。
4 猪舍空舍消毒
空舍消毒是猪出栏后为了防止本批次猪携带的病原对下批次的猪造成感染,需在空舍期间对整个猪舍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前用高压水枪冲洗全舍,尤其是墙面、地面、料槽等长期黏附污垢的区域,猪舍消毒效果和干净程度有很大关系,一定要确保冲洗彻底,不留死角。有垫草的猪舍需将垫草清理出圈后再喷消毒液,夏季很多猪舍内有大量蜘蛛网,这些必须清理干净。空舍消毒有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两种方法,喷雾消毒剂可选择0.2%过氧乙酸、5%氨水或0.5%过硫酸氢钾溶液等。熏蒸消毒和喷雾消毒相比具有操作简单,不留死角等特点,临床常用甲醛熏蒸,一般每立方米用甲醛28ml、高锰酸钾14g、水14ml,关闭门窗,在室温条件下连续熏蒸12h。之后打开门窗,排出甲醛气体即可,甲醛熏蒸能杀灭环境中99%以上的病原菌。
5 饮水消毒
很多疾病都具有消化道传播的特征,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进行传播,饮水一旦受到污染,很容易出现群发性疾病,故饮水消毒临床不可忽视。饮水消毒目前常用的有电消毒、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剂消毒3 种。电消毒是先将水抽至储罐中对水进行通电,借助电流的作用将水中微生物杀灭,该法由于存在一定风险,且设备投入较高,现场应用较少。热消毒是将井下水以煮沸或利用太阳能使其温度升高,从而将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的过程。化学消毒剂消毒是利用化学药物将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的方法,最常用的化学药物为有机酸类、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6 器具消毒
猪饲养过程中常用的器具主要有料车、粪车、料瓢、饲槽、水槽、饮水器、剪牙断尾钳等,这些公共器具很容易成为病原扩散的载体,在不同栋舍进行传播。临床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器具的公共使用频率,料车、粪车等较大体积的物件可在天气晴朗时置于太阳下暴晒,通过紫外线和高温作用将病原体杀灭。饲槽、水槽、饮水器、料瓢等可定期用消毒剂喷洒,常用消毒剂为过氧乙酸、来苏水、新洁尔灭、84 消毒液等。剪牙断尾钳每次使用都需要临时消毒,用75%酒精涂擦,伤口用碘伏溶液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