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2021 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这些伪科学真害人

IT之家 1 月 18 日消息,2021 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1 月 15 日揭晓,选出了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条流言,并根据流言性质及传播规律分为“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惯性思维”五大类别。

本次活动是“2022 科学跨年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承办,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制作,得到了北京科技报社、北京晚报、腾讯较真、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及中核集团宣传中心的大力支持。

2021 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每月“科学”流言榜的基础上,选出了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条流言,2021 年度十大科学流言为:“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大象北迁是因为西双版纳生态破坏严重?”“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

科普专家介绍,诸如“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等科学流言,用一些看起来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混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如果公众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而“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等科学流言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公众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时,如果进行错误或过度联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像“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等科学流言,就把一些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IT之家附 2021 年度十大“科学”流言及传播规律解析:

(一)年度流言规律之:混淆概念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进行混淆,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

典型流言

1。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流言:

要立即停止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否则将导致病毒突变,产生“免疫逃逸”。

真相:

“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即使没有疫苗,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另一方面,“病毒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反之,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2。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流言:

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否则会致癌。

真相:

医用外科口罩、N95 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在消毒过后,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才进行包装。此外,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也就是小于 10μg / g。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

(二)年度流言规律之:成见效应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