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药 一张桌 一颗心——科学家的一天
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有的实验反应耗时长,需要不眠不休盯着,到了晚上,长条桌又发挥着床的作用。
长条桌旁,科研长跑,不舍昼夜。
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及新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级奖项数十个。研发了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2021年7月获批上市,并于2022年7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增加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上市;研发的治疗脑梗塞1.1类新药BZP已在全国30家医院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治疗肺癌的1.1类新药哆希替尼正在做Ⅰ期临床试验。
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后,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俊标成了焦点人物。他推掉了很多活动,一天也没有休息,继续投入工作,跟此前十多年的工作状态没啥两样。“搞药的人必须静,首先是心静。”他说。
每一种新药的诞生,背后都累积着无数个实验、无数次尝试甚至无数个失败。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方能抵御枯燥和艰辛。
编者按
8月6日是星期六,9时许,20多名师生围坐在阿兹夫定发明人常俊标周围,展开热烈讨论。
7:30
每天早上7时30分左右,常俊标就已来到实验室,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查看并处理邮件,然后梳理一天要做的工作。河南推进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
长条桌旁,人来人往,桃李芬芳。
14:00
多次反复实验后,柳暗花明,布罗佐喷钠迎来了成功。
郑大药学院2021级硕士生齐超凡,第一次参加“组会”听完实验汇报后,心潮澎湃,感觉自己的科研视野一下子被打开。
实验间隙,大家时不时要聚在一起碰撞思路,长条桌就是灵感的孵化器;
2006年至今,中心已经输出约200名研究型人才,他们走向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在祖国的不同地方潜心从事创新药研发。
吴彦刚是郑大药物化学专业博三的学生,阿兹夫定的成功带给他很大激励,也让他更加理解了常老师关于“做实验不能怕费力”的鼓励。
8月6日14时,常俊标要为一名博士生的论文举行开题答辩。由于时间紧张,实验室的老师们点了盒饭当午餐,大家边吃边讨论实验情况。
新药研发的过程,被称为“九十死一生”。常俊标团队研发的一款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布罗佐喷钠,就曾经在长条桌旁经历了“起死回生”的过程。
阿兹夫定研发过程中,每一步实验结果都保留着原始数据。8月6日中午,常俊标教授和孟勇刚老师一起整理阿兹夫定部分资料。单是申请上市的资料,摞起来就有一人多高。
从2006年实验室成立至今,治疗脑血管疾病新药布罗佐喷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药哆希替尼、治疗艾滋病兼抗新冠新药阿兹夫定……在常俊标团队的一次次突破中,长条桌都默默承担着多重“角色”。
常俊标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业余爱好就是打打乒乓球。这几年,他的科研安排越来越满,这个唯一的爱好也尘封已久。图为他曾经获得的团体赛奖杯。
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东南角,推开“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会议室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红色长条桌。
怎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本报今起推出专题,聚焦不同领域“科学家的一天”,带你走进他们的世界,从他们胸怀祖国、追求真理、创新奉献的故事里寻找人生的答案。
常俊标
□本报记者 李晓敏
这张长4.2米、宽1.8米的桌子,已经在此放置多年。红色的桌子,目睹了一个个创新药诞生,注视着一批批科研人才成长,更见证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那一颗颗勇敢的心。
每周六上午,实验室“组会”雷打不动在这里举行。只要不出差,常俊标都会准时出现在长条桌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实验进展汇报,有针对性地给出点评和建议。
多年前,布罗佐喷钠的研发陷入僵局,十几名研发团队成员围坐在长条桌旁,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些想法被提出,随后又被实验结果所抛弃。
长条桌旁,波澜不惊,忙碌依旧。
实验进入紧张阶段,一群人经常一边讨论一边吃饭,长条桌成了餐桌;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铮 摄
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新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药学会理事长
“创新的氛围越来越好,你们未来一定比我强。”“组会”结束时,常俊标对大家说,镜片后的眼神清澈而坚定。